云烟酿春色,共话“田家园”。4月30日,是一个春和景明的日子,为探索新时期医药期刊发展路径和创新机制,深入挖掘和提升期刊价值,聚力打造学术共同体,推进医药科技发展原动力,由浙大一院期刊中心主办的2024第四届“田家园”科技期刊创新发展论坛于杭州浙大一院教学科研中心成功举办。本次论坛邀请了长三角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医药期刊主编,包括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床上新转化联合体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苏省科技期刊学会理事长郑晓南,上海医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医药》副总编辑肇晖,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院长、《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社社长洪利娅,浙江大学出版社学报编辑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编辑部主任张纯洁,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长、CTMP杂志常务副主编徐光星,《上海医药》编辑部主任吴颖,《中国现代应用药学》编辑部主任陈万勤等嘉宾,共聚一堂,谋划期刊未来发展之路。
开幕式由浙大一院期刊中心主任董燕萍主持。应向伟理事长在致辞中指出,今年科技界最热门的词莫过于“新质生产力”,作为我们科技期刊界,也应该积极思考该如何发挥我们自身优势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深入挖掘科技期刊专家人才;二是巧妙发掘科技期刊论文背后的成果资源;三是全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科技期刊除了发表最新科研成果,还可以通过科技期刊联盟,联合地方政府、研发机构等共建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发挥联盟内行业涵盖面广的优势,将那些契合地方发展需求、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创新成果实现转化和产业化,为培育产业生态链和新质生产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随后的主题报告环节由吴颖主任、徐光星主编和陈万勤主任担任主持。首先,郑晓南理事长分享了《凝聚创新人才链,搭建产业生态圈》的专题报告,从科技期刊到兴业智库,从智库平台到产业生态,从生态建设到创新策源,从源头创新到服务转化,《药学进展》杂志编委会联合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转化联合体(CBIITA)如何实现集聚产业资源来赋能进行创新转化,并推动人才链、生态链、创新链、技术链、价值链、传播链、政策链、服务链深度融合,以促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开放创新和成果转化。
肇晖副总编辑的“《上海医药》打造学术出版生态圈的探索实践”专题报告,以学术出版、学术传播、学术研究、学术应用及学术转化5个方面构建学术出版生态圈,以窄治疗指数药物为例,阐述了《上海医药》杂志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以杂志为平台,邀请多方相关专家和职能机构参与合作,发布了《窄治疗指数药物质量评价及标准制订的通用技术要求》团体标准,共同推进临床合理及精准的用药,从而达到了社会共治的效果。
张纯洁主任带来了“全球及我国开放获取的发展现状趋势,对国刊的影响与启示”专题报告,介绍了开放获取的起源及全球发展现状、开放获取在我国的推进过程及对我国办刊的启示。强调开放获取是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作为科技成果展示及学术交流的重要一环,有助于临床转化生态建设。
HBPD INT、《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编辑部主任董燕萍分享了“刊学研医共同体助力临床科研转化生态建设”专题报告,刊学研医,相辅相成,通过多年的办刊实践,浙大一院期刊中心于2015年在国内医学期刊界率先提出“刊学研结合”和“刊学研医共同体”办刊理念,通过办刊实践与学术科研活动在内容、载体、过程、成果发表、转化等方面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科建设,实现“刊学研医共同体”助力临床科研转化生态产业链的创新模式,并深入探讨新时代科技期刊编辑肩负的使命和职业价值感。
洪利娅主编的“加强学术生态建设,建设一流药学期刊”的专题报告,介绍了《中国现代应用药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于期刊学术生态圈的建设及成果转化的探索。提出应坚持编委引领、坚持品牌建设、坚持效率提升、坚持学术为本,从而优化期刊与出版结构的布局,提升期刊专业管理能力,提升期刊出版市场运营能力,提升期刊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力。
创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任重而道远。本次论坛围绕医药期刊发展路径和创新机制的主题,各位专家对医药期刊创新发展相关的实践探索及思考进行了深入分享与交流,就医药期刊生态圈及成果转化提出了创新性观点和建议。科技期刊是国家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质生产力下科技领域的重要生产要素。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医药期刊的生产者更应该整合资源、融合创新、强化编辑队伍建设、聚力打造学术共同体、助力医药生态链的建设。为今后医药期刊高质量发展及期刊编辑肩负的使命和职业价值提供全新的思路及方向,以提升医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并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共同推进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